返 回对症施治

如何预防中耳炎 砭石调理有办法

【导读】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中耳炎如何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调理鼻、咽部疾病。
 
  一、凡发生耳内堵塞感应及时寻找原因,及时排除,对疾病的恢复大有益处。
 
  二、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时,则应及早使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缩,咽鼓管通畅,新鲜空气进入中耳,使耳的渗出即时吸收。
 
  三、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内滴药;以预防中耳感染。
 
  四、经医生指导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五、有鼓室内积液或积血者,应去医院进行调理。
 
  砭石如何调理中耳炎: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化脓性中耳炎是由化脓性致病菌侵入引起的中耳黏膜及骨膜的炎症。中医学认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风热,肝胆火盛结聚耳窍,蒸灼耳膜化腐成脓而致。若失治、误治,致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滞留耳窍,即会演变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风热,循经上扰,闭塞经气,或因失治及反复发作邪滞日久,气血不畅,痰瘀交阻耳窍而致。
 
  【诊断】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疼痛,流脓,听力下降以致耳聋,伴高热、寒战、头痛等症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急性病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主要为耳流脓和听力下降。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型、骨病型和胆脂瘤型。单纯型一般较轻,其余两型较重。耳科检查及听力检查有助于分类分型诊断。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耳道堵塞的闷胀感,听力减退,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的低频耳鸣。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以耳鸣、渐进性耳聋为主要特征。耳镜检查、听力检查及中耳乳突的X线摄片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
 
  风热上壅,肝胆火盛,痰瘀交阻,脾虚湿滞,肾阴亏虚。
 
  【调理】
 
  1.治则:清热泻火,化痰通瘀,健脾燥湿,滋补肾阴。
 
  2.基本操作及处方
 
  a.手少阳三焦经自天髎至阳池循经刮法;
 
  b.液门、中渚、翳风、耳门、听会、外关、合谷点刺;
 
  c.足少阳胆经自环跳经风市至中渎循经拍法;
 
  d.耳前后周围络脉刮法;
 
  e.将砭石珠串置于耳部守法;
 
  f.患耳侧向挂磬施以击法。
 
  3.加减
 
  风热上壅加大椎、曲池刮法;肝胆火盛加行间、侠溪点刺,疏泄肝胆,痰瘀交阻加三阴交、丰隆振法或拍法以豁痰祛瘀;脾虚湿滞加阴陵泉点刺,脾之大络磙滚以健脾利湿;肾阴亏虚加肾俞、太溪点压以补肾填精;头痛甚加太阳、上星点压通络止痛。
 
  4.方义
 
  手、足少阳经均行于耳周,入耳中,取手足少阳经及耳周围等穴部疏利少阳,行气通窍;外关为手少阳经络穴,可和解少阳、清热泻火,配合谷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


上一篇:各国减肥奇招大盘点之中国:砭石刮

下一篇:匪夷所思的神奇砭术祛痘法

推荐产品
砭石百科
砭石养生
砭石专题